出家入世近人间: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
请点击,聆听
点击查看 :★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★ | |
《恭迎十方佛菩萨诞》 |
今天是2020年3月1日星期日农历二月初八,为汉传佛教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。弟子众等恭迎佛陀出家日,持戒、布施、诵经、礼佛、禅坐、吃斋、念佛、听经、闻法,感恩佛陀出家修行,证悟成佛,给娑婆世界苦难众生带来生死解脱的希望与光明。
对于佛教出家修行制度,一些世俗人存着错误偏见认为:“佛教出家众是社会盲流,偷懒、饿饭、没饭吃的叫花子……”这些负面言论纯属于猜测、瞎想,与真实的佛教出家修行宗教师,对社会人心的教化,以及净化人心的积极作用完全不符。下面,以人间佛陀的出家、修行、成佛因缘为例,来说明佛教出家僧众,出家修行到底为了啥?
一、出生于尼泊尔蓝毘尼园
公元前五世纪,娑婆教主、三界导师本师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古印度尼泊尔蓝毘尼园,名叫瞿昙悉达多。父亲净饭王,母亲摩耶夫人。净饭王为迦毘罗卫国的统治者。迦毘罗卫国是一个城堡小国,位于喜马拉雅山山麓,今尼泊尔南部地方。悉达多太子依习俗,十六岁与耶输陀罗公主结婚,生一子名罗睺罗。
二、出家苦行六年,舍弃苦行
一日,悉达多太子游四门,见生、老、病、死,及其修行的沙门。太子对当时婆罗门教“四种姓”阶级制度、宗教神系不认同,加上夙世的善根,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一切众生的痛苦。于是,二十九岁时,太子舍弃王族生活,舍离妻、子、家族,自己剔除须发而为沙门,出家寻访师友修道,探索人生解脫烦恼、了生脱死、离苦得乐的菩提圣道。开始,他追随印度的苦行外道老师学习禅定等,过着婆罗门教“遁世期”的出家修行者生活。当时,古印度的沙门非常重视修定的瑜伽与苦行,人们尊敬修定与苦行者,认为这是最高级的修行解脱法门,至今仍有很多人持这个观点。
据《修行本起经·游观品》卷下记载:一日,太子到城四门游玩,见到老人、病人、死人以及一位修行的沙门等四种现象,引起了太子的深思,让他感受到生命的苦痛与无常,萌发了出家修道了生脱死,趋向解脱之心。太子二十九岁的一天夜里离开王宫剃发为沙门。最初他参访毗舍离国(梵Vaiśālī)跋伽婆(梵Bhārgava)求道,又到王舍城(梵Rajagṛha)接受贤者阿罗逻迦蓝(梵ārāḍa -kālāma)、郁陀迦罗摩子(梵Udraka -rāmaputra)之教导,但是,这些学习都不能到达解脱生死的目的。之后,太子又到摩揭陀国(梵Magadha)伽耶(梵Gayā)南方之优楼频罗村(梵Uruvilvā)苦行林,开始六年苦行生活。由于净饭王担心太子生命安全,派遣五位侍者陪伴太子。
三、舍弃苦行,入于圣道
悉达多太子随顺印度风尚进入苦行者聚集的苦行林,经历六年“自我折磨”的苦行生活。六年苦行期间,太子日食一麻一麦,形体枯萎、心身衰竭,始终未能解脱生死烦恼。其间,并师事阿罗逻伽罗摩,学得“无所有处”的深定,师事郁头罗摩子(或译为郁陀迦罗摩子),学得“非想非非想处”的深定,但却仍然无法自觉解脱。
三十五岁时,太子思维省悟到苦行非了脱生死之因,因此,太子离开苦行林,放弃了苦行与入深禅定的修行方法。当时,五位侍者误认为太子退失道心舍他而去。悉达多太子忍受着同伴误认为是退堕的轻视,接受优留频罗村善生牧女的牛乳供养,到尼连禅河沐浴,让身体恢复体力。太子舍弃苦行后,来到尼连禅河(梵Nairañjanā)沐浴并接受牧女乳糜供养。体力稍微恢复后,太子走到于菩提伽耶(Buddha-gayā)毕钵罗树(梵pippala)下,以吉祥草敷金刚座向东跏趺坐,端身正念入于禅定.
四、菩提树下禅修,证悟成佛
悉达多太子来到菩提伽耶的毕钵罗树下,进入禅观修持,思惟人生的真谛:
1、舍弃苦行,入于圣道。
2、释尊入第四禅除诸结使,自识宿命。
3、以二力故,降伏魔众。
4、观十二因缘,成就佛道。
5、正观生死流转之因。
6、正观生死还灭之因。
7、得古仙人道,成等正觉。
悉达多太子终于开悟自知自证,自觉解脱,圆满成佛,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。
五、为五侍说法,佛教僧团建立
证悟成佛之后,乔达摩佛陀来到迦尸国的鹿野苑,为五位侍臣沙门“初转法轮”,说四圣谛法。其中,尊者憍陈如闻法后,“远尘、离垢,得法眼净”证得初果《杂阿含·第三七九经》。其它四位都愿意继续跟随佛陀修行,于是,佛、法、僧三宝具足,佛教僧团在人间成立。佛陀在古印度恒河两岸为众生说法四十五年,八十岁入涅槃。
六、出家入世更接近人间
为什么要出家修行呢?当皇太子不好吗?一般世俗人,对于悉达多太子舍弃皇宫生活,而出家修苦行不理解,误会很多:认为悉达多太子是消极厌离、逃避责任。其实,释尊出家的主要动机,是不忍人世间彼此为了利益、欲望而残酷杀戮,更不忍勤劳耕种的贫农胼手胝足而不得温饱。
从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缘起教导来说,人生有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蕴苦。那么,如何来解决这些生命中的苦痛呢?印顺导师在《佛在人间》中写到:“佛教所说的苦,不单是“老死”。苦痛的解决,在勘破自我的爱取,在改变我们身心的行为。相对的改善,就是世间的救济;根本的解决,就是出世。世间与出世间,并非敌对相反(不善世间是相反的)。世间的改善与净化,决不障碍出世的解脱,反而是接近。一分学者,着重在琐碎的哲理思辨,或离却人间去出世,忽略勘破爱取的人间实际性。因此,也不能理解因人事的融洽而促进身心解脱的重要性;集体生活的真义,也受到漠视。
七、出家的意义和目的
释尊是迦毘罗的王子,陷在五欲享受的重围中,这不是尊荣幸福。在释尊悲智的意境上,这是人生的大不幸,是悲哀。他离开王宫,完成最高的牺牲──弃世,才真正的走入人间。自然属于自然,一切还于一切;在自我私有的占领形态下,能有圆满的真理与自由吗?这种精神,贯串在一切中。
在释尊教化弟子的时代,虽受着弟子们的推尊敬礼,但释尊却这样说:“我不摄受众”。佛陀不愿以统摄者自居,是佛陀正觉缘起正法完满的实践。
佛陀服事病比丘洗涤;给盲比丘袵针;向小比丘忏摩(意思说请你容恕我)。他不再单是王公宰官与政客学者的朋友,他是一切人的安慰者,诚挚的劝诫教诲者。释尊的弟子有:王公、大臣、后妃,也有屠户、妓女、土匪与奴隶;有读遍四吠陀与十八大经的名学者,也有三个月读不熟一偈的呆子;有威仪庠序的耆年大德,也有嬉笑跳跃的童子。世尊的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,你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是消极弃离人间吗?
释尊为了真理与自由,忍受一切衣食上的淡泊,但他以法悦心,怡然自得。他受着教敌的毁谤、毒害,但他还是那样慈悲无畏,到底在恬静中胜过了一切。在入灭的时候,释尊还在教化须跋陀罗,谆谆的教诲他的弟子。
世尊,到底为了什么呢?他抛弃了人间吗?比那些称孤道寡的统治者,更消极吗?一切属于一切,唯有为众生特别是人类的痛苦,为人类的真理与自由,为使人类向上;此外更不为自己,没有自己。在这人类所知的历史中,有比释尊更在人间的吗?
“为家忘一人,为村忘一家,为国忘一村,为身忘世间。”为身不是为一人,忘世也不是隐遁山林。为身忘世间,是比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不惜破坏更为高级的。为自我的解脱与真理的掘发,有割断自我与世间爱索的必要。这样为身才能为大众,忘世才真正的走入人间。”
八、出家功德殊胜行
出家修行,功德殊胜无比。《大智度论》说:
孔雀虽有色严身,
不如鸿雁能远飞;
白衣虽有富贵力,
不如出家功德胜。
佛陀在《出家功德经》,收于《乾隆大藏经》第五十八册704页中说:佛欲令阿难度化鞞罗羡那王子出家,乃令阿难为之解说出家之功德,谓出家乃胜于布施等一切功德,诸功德中以此为最上。《贤愚经》说:“出家功德,高于须弥,深于大海,广于虚空。”《大宝积经》云:“若有菩萨,以满三千大千世界,上至梵天香花灯明,一一灯炷如须弥山,以如是等供养如来。若有菩萨,净心持戒于师尊所,受持读诵一四句偈,净心修行乃至七步,功德胜彼无量无边。迦叶,若有菩萨,以满三千大千世界花香、末香,于百千岁,昼夜六时供养如来;若有菩萨,舍于愦闹,深畏三界,为利众生发心,趣向阿兰若处,举足七步,胜前功德无量无边。”
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,证悟出佛,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带来除尘离垢,解脱烦恼,趋向生死解脱的希望与光明。出家功德殊胜无比,出家修行可截断生死轮回,入于圣流,直证沙门道果,成就无上菩提,广行菩萨道,普度一切诸有情。最后,祈愿佛陀正法久住,僧伽和合,众生离苦得乐,趋向解脱!
释行愿
回 向 偈
愿以此功德,导向诸漏尽。
愿以此功德,为证涅槃缘。
愿以此功德,回向诸有情。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
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
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
尽此一报身,同生安乐国。
说明:因原创资格,被人“恶意”投诉而关闭,给大家造成不便,请多理解。若需转载此文,请标明作者。谢谢,行愿!
版权所有,请尊重知识产权。欢迎转载,未经作者同意,不得更改,违者必究!
点击阅读文章:
【南無消灾延寿药师佛】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,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
修习念佛法门的心态
《沙门果经》导读: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,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导读:五蕴皆空苦止息,心无挂碍观自在
师友们,一起托钵去——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
太虚大师: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